陈达 | |
![]() | |
基本资料 | |
性别 | 男 |
---|---|
别名 | 不详 |
英文名 | 不详 |
职业 | 学者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不详 |
出生地 | 不详 |
毕业院校 | 清华学校公费留美预备班 |
学术资料 | |
研究领域 | 人口 |
导师 | 不详 |
学生 | 不详 |
机构 | 中央研究院 |
作品 | |
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 | |
荣誉 | |
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 |
陈达(1892年4月30日-1975年1月16日),又名邦达,字通夫。中国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浙江省余杭县东乡里河村人。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注重实际调查,提出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理论。较早提出节育。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国际人口学会副会长。
学者简介
14岁进余杭县立高级小学,学习勤奋,3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杭州府立中学(后来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插班读二年级。1911年,陈达在杭州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美预备班。次年赴北京,在该班学习4年,同班同学有吴宓、洪深等。在校期间在《清华周刊》发表多篇译文和评论。1916年毕业后,由该校公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先在立德学院学习外交两年,获得学土学位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系。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再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中国学生季报主纂。
1923年回国,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改为清华大学),讲授现代文化。1924年任《清华学报》主编。1925年应美国某学会之约,对中国工人和农民做了四个月的调查,据报告发布了演讲“中国社会改造问题”。并写有《民国十五年国内工人罢工的分析》一文。
1926年创办该校社会学系(1928年改名社会人类学系),并任系主任(至1941年潘光旦接任,1946年再次担任),也是当时系中唯一的教授。1926年曾任内政部统计司司长数月。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2年院系调整,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学院教授、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教授和副校长、劳动部劳动保护司副司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第三、四届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
1957年在《新建设》发表《节育、晚婚和新中国人口问题》一文,指出:“从1953年人口普查以后,新中国的人口每年在增加一千万以上,必须认真解决人民就业和降低出生率问题。”
据清华社会学系校友王胜泉回忆,谈话中涉及当时的中国人口问题,陈先生十分肯定地对他说:“中国人口太多,就会给经济建设带来负担,绝不会因为人多就力量大。中国人口规模非得控制不可。”
1975年1月16日病逝后,骨灰存放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志
陈达(1892—1975),字通夫,祖籍浙江余杭。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1916~1923年公费保送赴在美国留学深造,1918年6月,获美国波仑市立德学院学士学位,随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奥格本(William Ogburn)教授。1923年秋季,陈先生回国,出任清华学校教授,参与筹备清华学校社会学系成立事宜,并出任首任系主任。1938-1946年,在西南联大社会系任教授和系主任外,并兼任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京,他继续任社会学教授。
陈达先生毕生致力于劳工、人口和移民研究。
在劳工研究领域,其代表作《中国劳工问题》于1929年出版。该书共九章,分论工人生活状况、劳动团体、罢工、工资与工作时间、生活费、福利设施、劳工法规等,共40万言。此外,1946年,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联合上海市社会局等9个单位组成“上海劳工状况调查委员会”,由陈先生主持工作。在人口研究领域,陈先生编成《人口问题》;并在30年代末(193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出任所长,参与呈贡县的农业普查,并出版了一套“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调查报告”。
此外,该所在人口与劳工研究领域还有最重要的两个成果,分别是1944年的《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编,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和1993年的《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陈达著,中国劳动出版社),后者虽然到1993年才出版,但该书主要的资料都来源于国情普查所的工厂和工会调查。
1942年初,陈达先生主持了云南省环湖市县户籍示范试验,通过对云南环湖地区一市(昆明)四县(昆明县、呈贡县、昆阳县、晋宁县)共计五十七万多人的人口普查,最后写就十四万多字的《现代中国人口》一书,既是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旧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的实验总结。
在移民研究方面,陈达先生早在1923年的博士论文(Chinese Migratio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bor Conditions. Bulletin No. 340,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就为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侨研究领域,陈先生曾应太平洋学会之约负责进行南洋移民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为此他成立了一个调查团,自任团长,副团长为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伍锐鳞教授,分赴中国东南部及东印度群岛、马来西亚、泰国、西贡等地调查。这项调查的主要成果有三本书:《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0年的E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China: A study of overseas migr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standards of living and social change(New York: Institute for Pacific Relations)以及1946年同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浪迹十年》。最后这一本书并不是学术著作,其中大半篇幅是他在闽粤和南洋等地调查的游记和笔记。
1948年,陈达先生与陶孟和先生一同获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调到中央财经学院任教授,一年后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专修课任教授,54年又任中央劳动部干部学校教授兼副校长直至57年。1957年继续研究人口和劳工问题,在《新建设》发表《节育、晚婚和新中国人口问题》一文,指出“解决人民就业和降低出生率问题”的必要性,并先后完成《解放区的工人生活状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史》等著作。
1975年1月16日,陈先生逝世于北京西城区家中,享年83岁。
主要著作
《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年) 《中国劳工问题》(1929) 《人口问题》(1934)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 《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 《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工人运动史》